一些朋友把“互联网+”理解成就是互联网加传统行业,比如互联网加汽车,互联网加餐饮,互联网加医疗,这就是“互联网+”。我非常同意,“互联网+”必须是要和传统行业结合,而不是互联网自己玩。
但是,如果理解“互联网+”就是简单的相加,任何一个传统行业,做了一个网站,开通了微信功用,就叫“互联网+”了,这样的“互联网+”是不会有未来的。
我相信真正意义上的“互联网+”,是移动通信网络+大数据收集、挖掘、分析、整合+智能感应能力形成的新的业务体系和新的商业模式,而不是简单地把一些互联网的营销、互联网的业务和传统行业结合。如果还停留在只是把传统行业加上一点互联网就叫“互联网+”,技术和业务模式还是停留在过去,那么它不是引领行业发展,而是会被淘汰。
举一个例子说说什么是简单相加,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“互联网+”。
让传统的商业和互联网结合,把传统的实体店搬到互联网上,这件事情已经做十几年了,确实已经取得巨大成功,全面冲击了传统的零售业。一些比较特殊的行业,正在遭受电子商务全面的打击,比如曾经很火的中关村开始全面退出电子产品的销售,一些知名的电子商场关门。这就是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结合。
但是这种电子商务是不是“互联网+”呢?
我觉得不是。这还只是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简单的结合,它的本质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,而不是智能互联网时代的产物。它是零售面向电子时代的第一步。消费者要买一个东西,还是要去商店,只是从去一个实体店,变成了网店。生产流通的环节,生产—批发—零售的基本格局并未真正改变,流通的社会成本很高,并未发生质的变化。
“互联网+”时代的移动电子商务会是什么情况?
是移动通信网络、大数据和智能感应能力加入进来,整个模式都可能面临变化,效率会大大提升。
比如一个产品出厂之时,就被内置了NFC的芯片,或者ID code码,当有人看到别人在使用这个产品,或是在街上看到这个产品,想购买,只要拿手机靠近这个产品,就马上读出销售地址,进行电子支付,完成购买行为。这种情况下,产品本身成为宣传渠道,产品本身变成了销售渠道。
用一件衣服举例,它的出厂价是100元,通过第一次批发,达到160元,再次批发,达到240元,在商店零售,这件衣服很可能价格是360元。流通环节成为社会成本大大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如果用户读取商品本身的NFC标签,或是ID CODE码就可以购买,那就是原厂价格,用户可能只需要150元就可以购买这件产品。这样,生产商和用户都是获益者,而批发商和零售商慢慢被边缘化。
这才是“互联网+”。它是大数据和智能感应能力加入后,对传统行业的改造,同时也是对互联网的改造。如果仅仅抱着互联网三个字,永远是:自由、开放、共享,却不承认新的技术和新能力的作用,我相信一样会慢慢被淘汰的。
第一代纯粹的互联网公司,只靠新闻传播空间已经不大;靠社交和游戏形成的第二代互联网公司,大空间也没有了;第三代的互联网公司是把电子商务和服务加入进来,形成了较大的机会。
以后新的机会一定会来自“互联网+”。这个新的体系中,新的技术和能力,将完全改变传统行业的效率和能力,形成新的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。这一切,不是简单引进传统互联网。传统互联网以传输无障碍为诉求的技术是简单的,能力是不够的。要让传统互联网变得更有能力,还必须是智能互联网。